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网友提问: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优质回答:

赫鲁晓夫,众所周知的“野蛮”总统,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独断专行,他在性格方面与勃列日涅夫比起来可是逊色多了。勃列日涅夫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进行夺权,所以说赫鲁晓夫的失权与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很大关系。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赫鲁晓夫新官上任三把火,刚上任没多久他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大范围改革,他首先对政府人员进行了裁减,整整二十五个人离开,勃列日涅夫就在其中。除此之外,赫鲁晓夫还进行了其他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在农业方面,为了解决农业僵化的问题,他废除了干部终身任期制,这样的改革遭到了一些既得利益人的强烈反对。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专断的进行一系列改革,本以为能够各个击破获得进步,没想到不仅没有很好的效果,还把国内搞得一团糟。屋漏偏逢连夜雨,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让苏联彻底失去了颜面,从此赫鲁晓夫的地位变得动荡起来。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本来就令人不满,再加上赫鲁晓夫的人际关系处理的并不好,苏联政治内部出现了反对他的声音。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勃列日涅夫离开之后,便到了国防部,近水楼台的他与苏联的军队有了亲密的接触,这也为他后来夺权做了铺垫。机会很快就来了,1956年,赫鲁晓夫除去了马林科夫等人,勃列日涅夫抓住机会再次回到了苏联的政治核心部位,最终还成为了苏维埃最高领袖。1957年,苏共内部在赫鲁晓夫出国访问的时候召开会议,决议罢免赫鲁晓夫的职位。但是这次的决议并没又通过,赫鲁晓夫躲过一劫。在1964年,勃列日涅夫等人又做了一次这样的决议,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时接到紧急会议的电话,但他没想到这个会议是决定他命运的会议。勃列日涅夫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赫鲁晓夫再做什么也于事无补了。就这样,赫鲁晓夫的时代结束了。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要说他们俩谁对苏联的贡献最大,人们历来都是站在赫鲁晓夫这一边的,但是两人各有贡献也各有不足。在很多苏联人心中,赫鲁晓夫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他所做的那些改革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也有一定的作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的很多作为都是在赫鲁晓夫的基础上进行的。

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将改革的重心放在了军事和工业方面,他不断地发展军事实力,国防开支在国民总开支中占比很大,核武器数量超过了美国,苏联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军事大国。在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苏联国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看起来一片繁荣,但也正是因为其大力发展军事,美苏关系一度恶化,再加上勃列日涅夫又盲目自信,最后差点将苏联给葬送。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站得越高,摔下来的时候就越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也是这样的,赫鲁晓夫由于没有做过太突出的贡献,也没有犯过什么不可挽回的大错,所以无论在位还是不在位对苏联人民影响不大。但是勃列日涅夫就不一样了,他在位时让国民体会到了生活富足、经济进步,最后又将 苏联 的经济和外交搞得很糟,自然在人们心中有了落差,所以一直以来风评很不好。

若真的要说谁的贡献最大,我还是认为勃列日涅夫拔得头筹,虽然最后苏联被他搞得奄奄一息,但是至少苏联在他手上辉煌过,这是不可否认的。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来讨论。

其他网友观点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1953年3月5日夜,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苏联大元帅斯大林突然脑溢血,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过世。当时,斯大林之下还有三个实权人物,分别是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苏联形成了以马林科夫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由他担任部长会议主席。不过,他的“一把手”只是名义上的,并没有太多实权,大权都被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内务部长贝利亚把持着。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赫鲁晓夫担任党的第一书记,但这个职位更多只是秘书的职能而已,缺乏决策权。

于是,苏联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三驾马车”共同执政的过渡局面。三个人,谁都想成为老大,可是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几个月后,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联手,将“二把手”贝利亚轰下了台,还被以“叛党”的罪名直接枪决了。而赫鲁晓夫又再接再厉,把马林科夫也赶下了台,自己担任了部长会议主席。

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地位,赫鲁晓夫迫不及待地展开一系列的政治清算,尤其针对已经过世的斯大林。

在1956年时,他在苏共二十大突然抛出了一项“秘密报告”,不仅公然指责斯大林,而且还对之前的许多国策都进行了质疑和批判。在此期间,勃列日涅夫迅速把握机会,旗帜鲜明地支持赫鲁晓夫的所有主张,重新回到了权力的核心。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赫鲁晓夫在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改革。比如,减少军费支出,重视农业问题,废除干部终身制,尝试与美国接触等等。这些举措,虽然出发点都是好的,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却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借着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后的灰头土脸,国内的反对派们一拍即合。终于,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伺机扳倒这个“倔强的农民”。

1964年10月13日,正在黑海之滨度假的赫鲁晓夫接到急促的电话,完全打断了他惬意的假期。电话中,负责留守克林姆林宫的苏斯洛夫强硬要求赫鲁晓夫迅速返回莫斯科,否则局势将难以预测。

预感情势不妙的赫鲁晓夫立即乘坐伊尔-18飞机返回,不过,迎接他的却不是中央委员们,而是克格勃。当晚,一场精心策划的中央主席团会议就悄然召开,曾经的下属们纷纷发言,一致批评赫鲁晓夫的种种行为。

赫鲁晓夫虽然懵圈,但仍然对于严重性考虑不足,继续进行尝试性辩解:

我一直把你们看作是朋友和同志,很抱歉!我有时的确容易发怒。

但是,除了勃列日涅夫以外,接下来发言的谢列斯特、沃罗诺夫等人更具攻击性。他们指责赫鲁晓夫除了政策失当,还大搞个人崇拜,缺乏集体领导,不再适合继续担任最高领导职务。

这场会议和争论,整整持续了一个晚上,直到第二天早上,中央主席团才通过投票一致决议,要求赫鲁晓夫以“自动退休”的方式体面离开政坛。无奈之下,他只得在辞职报告上签下了名字:

鉴于年已古稀,并且考虑到身体状况,我请求苏共中央同意解除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中央主席团委员和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

紧接着,勃列日涅夫全票当选为苏共中央的第一书记,更逐渐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事实上,勃列日涅夫在反赫鲁晓夫阵营中,并不是关键和核心的人物,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过渡性的配角而已。他既不像苏斯洛夫那样世故老辣,也不像谢列平那样野心勃勃,说到底只是一个胆小谨慎的平庸之人。

或许,正是勃列日涅夫的这种“平庸”,使得他成为了各方势力都能接受的人选。甚至于,下台的赫鲁晓夫也没有憎恨勃列日涅夫,因为他深知此人只是参与者,而不是组织者:

他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太软弱,而且很容易受别人影响,让人牵着鼻子走。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不过,就是这个软弱可欺和中庸无能的人,却在掌权后一反常态,不断排除异己和安插亲信,将个人崇拜之风推向了更高潮,执掌苏联长达十八年之久。

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国力达到了最巅峰,在“美苏争霸”中由守转攻。

不过,对于勃列日涅夫的评价也只能到此,再没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因为,他对苏联的一系列国内外矛盾缺乏明确认识,也没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魄力。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果然,在“烈火烹油和鲜花着锦”下,苏联开始在勃列日涅夫之后走向衰落,为日后的分崩离析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文史不假

其他网友观点

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签署了一份文件,内容大意如下:“鉴于年已古稀并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我请求苏共中央满足我的请求,解除我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

表面上看,似乎是赫鲁晓夫因身体原因,主动辞去苏联党政大权的,其实这都是反对赫鲁晓夫的苏联高层所精心准备的一场重大政治行动的最终结局,是一场由勃列日涅夫、谢列平、波德戈尔内等人发动的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最终将赫鲁晓夫赶下了台。

接替赫鲁晓夫上台的正是勃列日涅夫,他执掌了这个超级大国长达18年之久,直到其生命的最后一刻。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赫鲁晓夫)

那么,勃列日涅夫等人是怎样将赫鲁晓夫搞下台的呢?

让我们回到1964年10月14日的前一天,看看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13日,赫鲁晓夫正在黑海之滨度假,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他惬意的假期。留守在克林姆林宫的苏斯洛夫在电话中请求他迅速返回,参加一个重要会议,而且语气强硬地强表示,如果赫鲁晓夫同志无法准时参会,他们将对会议内容进行集体表决。

下午4时,满腹疑惑的赫鲁晓夫乘坐伊尔-18飞机匆匆返回伏努科沃二号机场,迎接他的只有苏联克格勃主席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秘书。赫鲁晓夫和米高扬鱼贯走下舷梯,随即被车队径直护送到了克林姆林宫。

当天晚上,一场为赫鲁晓夫精心准备的中央主席团全体会议悄然拉开了帷幕,他昔日亲密无间的战友和同志们轮番对他进行口诛笔伐,打了赫鲁晓夫一个措手不及。

首先发言的是勃列日涅夫,他连珠炮般地向赫鲁晓夫发问:“为什么把州委员会分成工业和农业两块?五年计划变成八年计划意义何在……”

赫鲁晓夫沮丧而无助地看着他说:“我一直把你们大家看作朋友、同志,很抱歉,我有时容易发怒。”显然,赫鲁晓夫被勃列日涅夫的一通责难打晕了,他似乎还没明白事态的严重性。

紧接着发言的是乌克兰第一书记谢列斯特,他不容赫鲁晓夫有喘息之机,又问道:“你在1957年承诺的肉类、奶及黄油产量赶上美国,为何没能实现呢?住房问题、提高收入等解决了吗?”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勃列日涅夫)

接下来轮到部长会议主席沃罗诺夫。他抱怨在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缺乏集体领导,指责其大搞个人崇拜。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无法向赫鲁晓夫表达个人意见。

还有被赫鲁晓夫一手提拔的谢列平,也毫不留情地加入了炮轰的行列。他几乎咆哮着指责了赫鲁晓夫的外交错误政策,尤其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批得体无完肤。

第二天早上,会议继续,在与会者一一表态后,中央主席团一致要求以“自动退休”的办法,解除赫鲁晓夫的全部职务。赫鲁晓夫虽然试图反驳、辩解,但根本没人听。他不得不投降,在辞职报告上签字。于是,后面的事一切水到渠成,在14日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勃列日涅夫全票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实际上,由于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工农业等经济政策的失误,政治改革引起的危机,背离集体领导原则,独揽党政大权,纵容对自己的个人崇拜等问题,早已引发苏共党内高层的不满。他们密谋将他赶下台的计划,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展开了。

只不过在当时的反制阵营中,勃列日涅夫并不是最关键的人物,充其量就是个配角。他既不如同辈苏斯洛夫那样世故老练,也不如比他年轻的谢列平那么野心勃勃。

实际上,勃列日涅夫是一个胆小谨慎之人,甚至不敢通知正在度假的赫鲁晓夫回来开会。在1964年9月,当他听说赫鲁晓夫已知悉密谋之事时,竟然害怕得差点晕厥,还惊恐不安地说:“全完了,赫鲁晓夫会把我们统统枪毙的。”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苏联解体前的情景)

也许正是勃列日涅夫在众人眼里就是一个平庸之人,即便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也不会对其他人构成真正的威胁,大家才将他作为临时“过渡性”人物,推到了权力的最高峰。就连赫鲁晓夫也这样评价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是个没有主见的人,他太软弱,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让人牵着鼻子走。”

可就是这个在赫鲁晓夫眼里软弱可欺的人,在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不断排除异己,安插亲信,把上台之初的“三人驾车”体制变为了他个人独揽党政大权,从而执掌苏联长达18年。

当然了,要对比两人的政绩,总体上讲,赫鲁晓夫最大的贡献是打破了斯大林时代“神圣不可侵犯”的坚冰,开启了一系列改革模式,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废除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合同收购制;撤销机器拖拉机站,将农业机器折价卖给集体农庄;放宽对家庭副业的限制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缓解了社会矛盾。

勃列日涅夫则被认为是一个缺乏领袖魅力、喜欢过平静生活的庸才。他享受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果,并适当予以调整。因此,苏联在他当政期间,综合国力得以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

不过,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苏联之所以解体,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 年,是苏联自取灭亡的决定性的阶段。

(参考资料:《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世界历史》《赫鲁晓夫执政史》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81150080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