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时,场景有多惨烈?
优质回答:
秦朝灭亡时的场景确实十分惨烈,但是这种惨烈不仅仅局限在秦王朝的皇族以及秦王朝的官僚体系,更波及了整个统治疆域范围内的每一个人。秦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政治地震爆发而导致的。所有的人在谈及秦王朝灭亡的时候,总是在说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残暴。大规模的工程透支了民力,并以此作为秦国灭亡的唯一原因,我认为这大错特错。

首先,什么叫做大规模的工程透支民力,使得民不聊生,在六国争霸的时候,每一个国家就是最弱小的韩国也有将近20万军队,而其他国家的军队保有量远在其基础之上。战国七雄的总和达到200万。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有农民起义的问题吗?有民不聊生的问题吗?每一个战国都激发了其强大的战争潜力。此外,还有军队之外的劳工,对国内各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以及为正常运输粮草和战备物资,这些人员也高达数百万。
在秦国消灭六国以后,在统一的政权体制之下,秦国本国的士兵和六国投降的士兵也有两百多万。再加上当时秦国统一以后各个地区的劳工加起来五百多万,让这些人同时进行各地的大规模工程设施建设,与没有统一之前六国各自进行的工程建设到底有什么不同?可以说两者没有太大区别,难道统一之前五六百万的人口用在了军事战争和地区建设方面没有任何问题,统一之后依然用这些人反而成了一项罪过你认为说得过去吗?

有很多人认为那是打天下的时候和坐天下的时候有明显的区别,应休养生息,那么我问一句,春秋战国一共打了五六百年,哪一次休养生息过?再说一句不好听的,在秦昭襄王统治晚期,一直到秦王嬴政发动六国战争期间二十多年,只有小规模的边境冲突,大体上各国都在休养生息,难道社会的容纳量还越来越小吗?难道这时候的时候等休养生息都是吃屎的吗?
当秦国灭亡以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制度上,归因于政治上的失策,这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除了这一点,一个街边老太太都知道的事情,耳根子嚼不烂么?最根本的原因又是最直接的原因,并不是大规模的新建那么多的基础设施,而是一场来自于中央政权的政治塌陷,惨烈的政治事变,在李斯赵高的合谋之下,我们最熟知的就是蒙恬,蒙毅两个关键人物被处死,但这仅仅是这一场灾难性政治事变的开始。

秦始皇的领导班底除赵高以外,90%以上的功臣能臣都被秦二世杀害,除此之外,秦二世的兄弟姐妹都无一幸免。这种中央政治性的坍塌是最根本的原因,同时正是因为对这些人大加杀戮,对整个帝国的政治治理,社会治理和经济文化治理根本没有客观的认识。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甚至起义兵进攻函谷关的时候,想当然地认为是流民乱窜。要求地方进行严格限制,否则地方长官死罪,不仅没能够解决陈胜吴广的问题,甚至地方官员也无所适从。
对于暴秦而言,这就是报应,我也不跟你这么废话。再来看一看为什么在秦国灭亡以后,项羽失尽天下,很多人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这个民究竟指代的是什么,难道就是真正的普通老百姓吗?未免也太看得起自己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将天下的富户12万户迁到咸阳周边地区以及关中各地,充实了人口,同时也掌握了天下财富。

这些人在推翻暴秦的项羽眼中就是叛徒,是六国之叛徒。为了补充自己的军费,对于这12万户富户,项羽也采取极为强硬的措施。他们的财产和生命都无法得到保全,秦王朝政治体系崩溃,管不了他们,所有的包括六国复辟力量也都拿他们当韭菜,以补充自己的军费,只有刘邦对他们网开一面。就想一想当时政治塌陷以后,对于这些社会经济发展关键性的人物以及掌握些许生存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人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况?
很多人都说秦王朝时期的人口数量是两千多万,实际上人口数量远远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多。两千多万的人口实际上是西汉初期的人口。这已经是经历了一次人口大萧条以后的人口总数,当时的人口萧条,我们总认为是秦国通过发动灭六国的战争而导致的,实际上这就是彻头彻尾的谎言。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当中,是最忌讳打巷战的,最好都打阵地战。在战场上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是屠杀,缴械就成为民兵前往工地)。

不对周边的城镇村落造成生产性的影响,同时,在灭掉一个国家以后,秦始皇立刻派遣足够的官员到当地清查名册,组织生产,恢复社会秩序。可以说,秦国统一六国对于社会上的生产力的破坏确实是有,但最多一两成而已。而六国复辟势力对于秦王朝十几年来种种社会大发展和经济建设都采取敌视态度。人口的残杀,财富的掠夺,基础设施的破坏到达了人类文明史的巅峰。这些力量不仅对秦有刻骨铭心的仇恨,在他们获取相应的政治资源以后,相互之间的兴兵讨伐,屠城掠夺村庄,烧毁民宅,自己拿不走的粮食不愿意留给自己的竞争对手一把火烧得一干二净。

都是六国复辟势力一手做出来的禽兽之行。生活得最惨的是谁,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老百姓在拥有一个统一,但有缺点的王朝的时候这不知足,那不知足。总觉得要是天下大变,自己就有一展身手的机会,自己也可以封侯拜相,但殊不知你连个韭菜都算不上。第一个饿死的,第一个被抢夺财产的基本上就是这类人。一个在和平年代都不知道珍惜并且抱怨翻不了身的人,不要幻想着在战争年代你就能一骑绝尘。
其他网友观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就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政治上施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内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随着国土的增加、政治上的稳定,秦始皇的欲望越来越膨胀,觉得自己应该建一个宏伟壮观的宫殿,以表达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君主。又想到活着住阿房宫,死了也得有个辉煌的住地,所以又修建起骊山陵墓。到了晚年,秦始皇又开始梦想长生之道,苛政虐民空前,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
秦始皇好大喜功,除连年征战外,又修长城、修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庞大的工程建设,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老百姓不堪重负揭竿而起,这已经注定秦朝灭亡。
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胡亥少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公元前210年十月,胡亥随秦始皇出游南方,结果秦始皇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胡亥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指鹿为马的赵高)
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实权,排除异己,李斯等朝野大臣不断被杀、动荡不安;同时秦二世对百姓实行更加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陈胜、吴广起义和六国旧贵族复国运动。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时年二十四岁。
秦二世死后,赵高本想自立为王,可是偏偏当时出现了地震,赵高出于对上天的恐惧,不得不推立子婴为秦王。五天后,子婴诛杀赵高。十月,刘邦率兵入关,在位仅四十六天的子婴投降刘邦,秦朝至此灭亡。
刘邦接受了秦王子婴的印信,并没有杀掉秦王子婴。多数人认为秦王朝如此残暴,该杀!
刘邦跟自己部下将领们说:“人家已经投降了,何必要杀人家?无缘无故杀人会遭天谴的!”刘邦本想居住在咸阳宫中,过几天皇帝生活。在部下的劝说下,并没有去做。
为了避免项羽的记恨,对于秦国王宫中的各种宝物都封存起来,不动分毫。而且刘邦为了不让自己的部队骚扰到百姓的生活,将自己的部队驻扎到了灞上。刘邦安顿好部队,就召集了关中各县有名望的父老乡亲,跟这些父老乡亲解释说:“我刘邦之所以进入咸阳,不是为了烧杀抢掠报复秦人,而是为了给老百姓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又说:”当年秦国的法令太过严苛,现如今我刘邦来了,杀人的处死,抢劫还有故意伤害他人的,全部按照法律治罪。你们当中有秦国的官员也不要害怕,依旧属理各自政务。”
无疑,刘邦这么一通操作搏得关中百姓的好感,获得了民心民意的支持,为自己以后的胜利埋下伏笔。
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早在楚怀王客死于秦时,楚国的南公就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它先验而无比正确地预言了亡秦的真谛:即亡秦这一事业乃起于楚,又终成于楚。项羽是楚国贵族,对于国仇家恨的认知比刘邦更加深刻。所以当项羽带领着他的大军进入咸阳后,立刻对秦国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项羽不但放任自己的手下在咸阳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且还杀掉了秦王子婴。项羽临走时,他带走了咸阳内所有的财宝,还有咸阳内的妇女。此时咸阳内的男性基本上被项羽大军灭绝了。不但如此,项羽还顺便放火烧了咸阳城的所有宫殿。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都不熄灭,整个咸阳堪比人间地狱。
项羽对秦人的暴力和血腥镇压,给关中父老留下深刻印象,也为自己统一中原的事业埋下隐患。对比之下,人们更认同刘邦,而仇视项羽。失去民心民意支持的项羽,难免走向失败的结局。免责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本人删除!
其他网友观点
秦朝的建立是经过秦国历代祖孙八代,160余年的改革、发展、图强、积累造就了秦王嬴政时期的强大,秦王政靠着历代秦国君主的余荫才最终一统六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起了大一统、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前212年秦王朝建立十周年时,这个帝国达到了极盛秦始皇踌躇满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东到大海,西涉流沙。南及北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莫不臣服。秦德昭昭,秦威烈烈。恩德所至,泽及牛马。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对中国之后的历史朝代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建立秦朝的始皇帝嬴政在称帝后十一年后,便在东巡途中病死于沙丘,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开始了岌岌可危局势。
秦始皇死后小儿子胡亥即位,但是即位后的胡亥不加治理国家,反而滥用民力,加上秦朝的律法之严厉,胡亥上位一年有余便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的统治根基因此而动摇,导致之后的项羽、刘邦等人陆续起义,为秦朝覆灭创造了有利条件。那么秦国在经历8代君主发展,积累了160余年才最终到秦始皇用十年时间统一六国建立王朝,最终却在短短两年之间被覆灭,那么秦朝灭亡时,场景有多么惨烈呢?

秦朝覆灭时秦王室无一幸免,首先胡亥在赵高、李斯等人扶持上位后先把公子扶苏赐死,蒙恬、蒙毅也遇害、后将自己的兄弟姐妹也给杀了,几十个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要么被胡亥残酷杀害,要么是自杀,而秦始皇的妃子要是没有后代的情况下也被殉葬了,此时一些大臣也被胡亥诛杀,秦朝宗室只有胡亥和子婴两位后代了,然胡亥也被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此时秦始皇是绝后了。
之后子婴成了秦王,后设计诛杀了赵高,但仅仅在位46天就被迫投降于刘邦,后一个多月项羽率军进入了咸阳,子婴也被项羽杀死,秦国宗室成员也被杀光。项羽并没有善罢甘休,加上自己的亲人都是被秦人所杀,为之痛恨秦人,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屠杀,说是屠城都不过分。
项羽深恨咸阳这座城市,连带着也将城中的百姓视为仇敌,竟指挥士兵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大开杀戒。一时间,昔日繁华无比的咸阳成了人间地狱,城内外尸骸遍野、尸积如山,宛若人间地狱。之后项羽带着各路诸侯,将经营百年的咸阳洗劫一空,之后一把火烧了咸阳。就这样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了。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见《史记·项羽本纪》。
那么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短短两年时间,强大的秦朝为什么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覆灭了呢?秦朝的强大是无法否认的,秦朝号称有百万精锐,虽然在建立后进行了一定的裁剪,但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主力部队,而秦朝的精锐部队是不可小看的,那么为什么强大的秦朝还是灭亡了呢?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商鞅变法,在秦孝公(秦孝公是秦始皇的天祖父)继位后,秦国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经历了动荡,国力大为削弱。为了恢复之前的国力,秦孝公便开始图强改革,招募战士,并在国内颁布了求贤令,让大臣们开始出主意。卫国人商鞅在知道求贤令之后便投奔秦国,和秦孝公畅谈富国强兵之策。

之后秦国便开始了变法图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几个方面,废除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下来就是军功制度,按军功授爵,还有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强控制和统一,最后就是奖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差役。我们从变法中不难发现,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鼓励生产,增强国力,提高战斗力和军事动员能力。
这样变法也造就了秦国的强大,以前面几项内容做基础,以军事力量来称霸,因为只有生产富足,才能让国家有钱,有钱了才能发展军事,从而有发动战争的基础,我们也知道打仗就是打钱,在近现代更是深有体会,而有钱了就能发展军队,但军队多了都是“草包”也不行,没有战斗力只有人数也是妄谈,然后军功制度就是其中的“定心剂”。
《秦本纪》云: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其欲为官者五十石,其爵名:一为公士,二为上造,三为簪,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为彻侯。”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级。

军功爵制让普通百姓看见了一条出人头地、拜将封侯的捷径。而普通的百姓只有这一条路可以当官,可以封爵,成为贵族。而且这种晋爵制度只因功劳高低,不限制逐级进阶,只需要斩首敌军达到一定数量即可加官进爵。这种军功制度可想它对百姓的刺激,导致全民皆兵也不为过,因为只有活下去才能享受,再不济多立功勋也可以让家人后代享受。
《韩非子·定法》记载: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 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首二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大意就是变法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杀敌方的“甲士”(一般就是冲锋在最前面的身披战甲精锐),并把甲士首级带回就可以可加官进爵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还可以有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两个甲士,并把首级带回就可以成功二级爵位“上造”。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军事上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秦国:奋击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军功制度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兵的杀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但是虽然提到了秦军的斗志,但是其它国家也会效仿,只有在战场上胜利了,活下来才能享受到后期的优待,这样就看士兵的杀敌本领了,而要想提高生存率和成功杀敌就是训练,比他国的训练更为强化,所以在战国时期各国军营里的士兵训练都在加强,为了提高战斗力,而普通百姓也会参加训练。
因战国时期是战乱不断,战争就会有损伤减员,要想不被淘汰就需要随时能够补充兵员,于是尚武精神在秦国蔚然成风,为了杀敌就不能被敌人杀死,而百姓要想当官就需要参军,也就导致民间军训十分普遍,加上朝廷也会派有一定军事才能的教官进行基本的军事知识培训。一旦国家需要补充兵员,可以随时提供有一定军事素养的兵员。不仅提高了战斗力,还可以大大提高了军事动员能力,可谓是“全民皆兵”。

在商鞅变法下秦国军事实力是显著增强,不仅兵员增加,而且士兵愈战愈勇,部队战斗力爆表。加上鼓励生产,秦国的经济也是相当不错,还有权力集中,可以举全国之力对外发动战争。但是军功爵制下衍生的募兵制,虽然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和战斗力,但是也为了之后秦朝覆灭留下了隐患。因普通百姓就是“准士兵”。
此时我们再看秦朝在秦二世胡亥上位一年后爆发的各种起义,为何秦军的正规军能被农民起义打败呢?为何秦朝短短两年就覆灭了呢?这难道不是商鞅变法下的军功制度,导致普通百姓成为了“准士兵”,有了一定的军事素养,要不然普通百姓怎么可以打过训练有素的秦朝精锐之师。
因为秦国为了在统一过程中提高军事动员能力,将大量的“准士兵”留在了民间!秦朝完成统一之后,军事人员上面有了很大的变动,开始进行了裁撤,已经没有了之前的百万之师,关中只有3万正规军。中央军主要负责秦国京畿地区的宿卫,在爆发农民起义的时候也没有派去镇压起义。所以在天下一片大乱的时候,秦国的关中地区还是一片稳定。

中央军又分为:郎中令军、卫尉军和中尉军。郎中令军是皇帝的贴身侍卫,有近千人。卫尉军负责皇宫守卫,有20000人左右。中尉军负责京畿地区的安全,有近50000人。起义军的一部分就是中尉军和章邯临时组建的新军(关中可以临时组建20万士兵)后被击败的。
还有北方的30万士兵,说是30万紫陌认为可能不够,有个20万应该差不多,南方征战百越的50万大军,其实只有一部分师正规军,大百越都用了三年时间,是少量正规军和一些社会的底层普通百姓、和犯人组成的50万大军,在征讨百越的时候也是死伤了几十万人,最终占领了百越,然后开始移民同化,此时南方已经没有50万大军了,不会超过20万人,十万人还有的,第一任统帅是屠雎,第二任是任嚣,第三任是大名鼎鼎的赵佗,而且也不算是秦朝精锐之师。
农民起义爆发后,能动用的军队只有中央的拱卫军队5万人,和章邯的20万囚徒军,北方的30大军,在蒙恬死后有王离统领,爆发起义之后胡亥命令王离率领20万大军前来救驾,剩下的10万大军继续镇守边疆。此时动用的军队有25万正规军和20万囚徒军,战力也是非凡的,但是为何却被一群农民击败了呢?

最终就是因为农民并不是普通的农民,而是有军事素养的“准士兵”,要是普通百姓对战25万正规军基本上是没有胜算的,加上北方军团在大将蒙恬死后,军心一定程度上涣散,没有之前的气势。王离与章邯合围巨鹿,被项羽大败,王离军团全军覆没,北方的十万部队也被匈奴所灭,而章邯最终也投降项羽,那20万囚徒军也被项羽全部坑杀于新安。
最终刘邦率不到两万大军攻破武关时,剩下的秦军不战而降,之后刘邦率大军到达咸阳东边不远处的灞上,此时秦军还有5万精锐。但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最终献城投降,将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秦朝至此灭亡,而刘邦此时也拥兵十万。
秦朝的覆灭和商鞅变法产生的军功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军功制度下的是全民皆兵的局面,普通百姓也有一定的军事素养,也算是“准士兵”,正是秦王朝培养了他们的军事素养,只是他们并没有选择为朝廷效力,而是走向了起义,选择了推翻大秦帝国。不可否认商鞅变法对秦国的统一六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军功制度下的负面作用也在秦朝覆灭时体现。

那么秦国是在多会开始变强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国的建立,秦国从秦非子(嬴非、秦嬴)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此时秦国开始建立,之后秦国第六位君主秦襄公(嬴秦开)因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第一任诸侯国君主)。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
之后秦国的第十五君主(秦国成为诸侯国后第九位君主)秦穆公(嬴任好)攻打蜀国和关西(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里,被周襄王(东周第六位君主)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为日后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但秦穆公的后代开始犯错,导致连连内乱,宫廷斗争此起彼伏,在秦献公之前更有五世之乱,未能建起强有力的政权。在战国初期,秦国开始了百年的衰落期。秦国直到秦献公方才有起色,而也是自秦献公开始改革一直到秦王政的发展、图强、积累,秦国才最终一种六国,建立大一统多民族的秦朝。

为什么是秦献公开始秦国重新崛起呢?因为秦献公废除殉葬制度,而殉葬制度导致秦国很多人才被消亡,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活人殉葬是奴隶社会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殉葬者有的是活埋,有的是被杀或自杀后陪葬,是相当粗鄙、野蛮和恶俗的传统。商朝之后的周朝、春秋、战国、秦朝,殉葬已成习俗。
《墨子·节葬》记:“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
秦国是怎么做的呢?秦国在秦献公之前一直有活人殉葬,秦国君主在死之后就要有活人为此殉葬,要是一个妃子,或者家奴来殉葬也就算了,但其不然,而是直接将前代国君的能臣重臣大部分杀死陪葬。

《史记·秦本纪》:“二十年,武公死,葬于雍的平阳。开始用活人陪葬,陪葬者达六十六人。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
你看这些大臣少则几十人,多则将近200人为此陪葬,其都是贵族贤才或国之重臣。而国家的发展和强大靠什么,经济、军事等等方面,经济、国策很是重要,你把想办法,想策略的人才都诛杀大半了,谁来想办法,让国家发展呢,要是商鞅还没变法就被杀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相信还要在推迟吧。
秦献公之前的秦国君主死亡而用先君重臣殉葬的行为,可以说是将秦国打向地狱深渊,导致秦国人才出现断层,这样的情况也会杜绝其它国家的人才引进,要是本任君主死亡,很有可能就会被陪葬,而越是贤能的君主,殉葬的重臣越多。就算是强国要是经过几代这样也会被严重打击,所以在秦穆公之后国家开始大乱,也从此衰败。

直到秦献公废除人殉制度开始,秦国的人才得以保留,之后的继任的君主也选择秦献公的方式,秦国人才相继增多,而秦国人口不再会因为这种理由减少,其它国家的人才可以来秦国发展,要不然即使秦孝公发布了求贤令也很少有人才来秦国发展,要是还有殉葬制度,估计商鞅都不会来秦国。秦献公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在位期间开始吸纳人才,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建立县制行政,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自此之后国力与日渐增,为秦王政时期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要是没有秦献公废除殉葬制度,那么白起、张仪、樗里疾、范雎、吕不韦、甘茂、魏冉等人估计都得被殉葬,秦国还谈什么强大呢,还怎么统一六国呢,秦王政还怎么能成了秦始皇呢!

因此,秦国重新强大和崛起,紫陌认为是在秦献公时期开始(公元前384年继位),从秦献公废除人殉开始,因废除人殉对秦国的强大至关重要,否则后世君主只会重蹈秦穆公的覆辙,而人才只能不断出现断层,稍微有些人才最终却被殉葬,而统一六国只是一场梦了。
大家对秦王朝的惨烈的场景怎么看?对秦国的军功爵制下的募兵制导致的“全民皆兵”怎么看?对秦献公废除人殉制度怎么看?下方留言交流。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