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坐拥天下,军队强大粮草又足,为何还会被燕王朱棣轻易打败?
优质回答:
在整个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明朝靖难之役都是一场结局堪称神奇的战争,拥有全国资源且有天子名分的建文帝朱允炆,竟然会在四叔朱棣面前败的体无完肤,最终落得丢失皇位的悲惨结局!他为什么会上演如此场面?之前好些史家认为,这是被他的皇爷爷朱元璋害的:拜朱元璋多年大杀功臣所赐,导致建文帝人才凋零,似乎就无力平叛了?
但是,如果仔细看看靖难之役的前后过程,这个锅,决不能让朱元璋背。建文帝之败,不怨天不怨地,就怨自己不争气!
首先要说的,就是好些人忽略的重要一条:在靖难之役打响前,建文帝接盘的,是一个多么好的家当,不止是一个国力空前富强的大明王朝和训练有素的精良军队,更有皇爷爷朱元璋为他精心挑选的文武人才团队!
在朱元璋晚年的布局里,早就预料到了建文帝可能面对的麻烦,因此为他精心选拔的,绝非好些史家胡诌的老弱病残,相反是群星闪耀的强大天团。以武将说,明朝开国战争中最擅长骑兵战的悍将郭英,正是朱元璋苦心留下来辅佐建文帝的,更有整个十五世纪,堪称中国防御战实力最强的耿炳文,有这两位老将坐镇,就等于给了建文帝一矛一盾两把神器,攻守都进退自如,哪怕对手强悍如朱棣,理论上说,也是翻不了天的。
至于文臣团队,实力更是辉煌,后人大概只记得朱允炆身边,诸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些败事的腐儒们,但事实上,朱元璋留在朱允炆身边的,更有卓敬这样的战略天才,他的削藩战略曾经叫朱棣惊出一身冷汗,却被朱允炆轻松抛弃。一个文臣武将荟萃的团队,足以保护朱允炆扛过任何叛乱灾难。
但是封建专制条件下,一个有权任性的帝王,足以把这一切好局败光,没错,说的就是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个学习很刻苦认真的好孩子,但绝不是一个拥有治国能力的好皇帝,从他登基之后的每一件事开始,几乎满眼都是毫无心智的瞎指挥,明明有可以提前扣押朱棣解决问题的机会,他听从黄子澄所言放虎归山,明明可以通过稳守拖死朱棣,他却替换了防御天才耿炳文,他任用的天才将领李景隆,更是怎么打怎么输,几十万精锐军队,活活赔给了朱棣,最终也节节败退,被朱棣要掉了命!
领导的素质,是一门强大的功课,作为一个好领导,并非只是会摆个样子点个头这样简单,一个领导者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冷静的判断力,更需要残酷的磨炼才能成型。所有温室里的花朵类型的领导,更是难经风雨,典型朱允炆!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其他网友观点
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即位,史称建文帝,齐泰作为辅政大臣能力尚可,而黄子澄却免为其难,二位大臣在削藩和靖难之时,意见常不合,同时建文帝优柔寡断,造成实力本很雄厚的他因用人不当,错失良机而坐失天下。
削藩前期,行事不密的错误:
削藩是国家重要的大事,应严密谨慎,建文帝与左右重臣商议之策竞频頻传出,引起谣言四起。燕王称病,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诸王或不安、或自保、或联盟。此时应徐徐图之,擒贱先擒王,应先拿实力最强的燕王,而黄子澄建议先从诸王开始,于是有囚周王,贬齐王、杀湘王。从而给燕王举兵的口实和举兵的缓冲时间。
战役之前,用人不当的错误:
建文帝为监督燕王,派张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管北平之事,而张信叛变投靠燕王,张信的叛变让燕王尽晓京中之事,同时燕王收降了建文帝安排的参政郭资,同知李浚。
开战之时,临阵换帅的错误:
战役开始,燕王朱棣誓师南下,监视北平要地开平、龙门、上谷、云中、全部投降。朱棣已攻下通州,蓟州,遵化,居庸关,怀来。
此时建文帝任用耿炳文为主帅,潘忠,杨松为副将,怎奈耿炳文年事已高,潘杨二将有勇无谋,耿帅号称兵力30万,先到十三万,驻扎滹沱河南北两岸,相互支援,排兵布阵尚佳,燕王无从下手。随后燕王用间谍使耿帅合兵一处,结果建文帝大军首次被燕王击溃,但耿帅坚守不出,等待时机,燕王无可奈何。
然而首战败绩传到京都,建文帝慌乱之时,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临阵换帅,拜李景隆为大将军,率50万大军御敌,李景隆能文不能武,实属无能将军,这样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
战役之中:错失良机的错误:
李景隆偷袭北平时,北平只有几千兵而且是老弱病残,甚至有徐皇后率妇女兵守城,第一次攻城失败被退10里,而都督瞿能率两个儿子及一千多精兵攻成,攻到張掖门快登城,李景隆因瞿能独自力战,不听号令而下令缓攻,锴失攻陷北平的大好时机!
另一次错失良机是,当朝附马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能实战有十六七万,其它后勤人员或老弱病残,也是一支生力军>未主动攻击朱棣南下的部队,当朱棣经过梅殷的防地淮安时,梅殷只是进行挡截,没有主动出击。尔后朱棣绕道经扬州,南下攻破南京,如果梅殷抄朱棣的后路,历史很有可能重写。
战役后期,防守失败:
李景隆第一次大败之时,反而加封太子太保,原因是李景隆是黄子澄推荐上任出征,所以黄子澄隐瞒败绩,支持李景隆第二次组织60万大军进行阻击,怎奈李景隆无能,人多反而前后不能呼应,号令不一且人多不能供谋,再者粮草被烧,后勤无保障,军心大乱,焉能不败!
反观燕王方面的优势:
一,清君侧,诛奸臣。举兵口号得当:赢得诸王的支持,尤其宁王朱权的支持,宁王镇守大宁,东控辽左,西接宣府,咽喉之地,使南军进退无据。
二,人有难,天时助。
李景隆偷 袭北平时,第一次失去良机,当组织第二次攻城时,因城墙注水而结冰,冰滑难行,更别说上爬城墙。
燕王率北军驻北河西面,河水涛涛不能过,无舟可渡,东岸南军以天险河水为防线,麻痹大意不防备。第二天竞结冰能过人马,南军措手不及而溃逃。
三,奇谋频出,以少胜多:
举兵之前装病,赢得时間打造兵器,安排间谍,挠乱南军,奇袭南军粮草,使对方军心大乱。
本文有上面几点已足够可以说明建文帝失天下,而朱棣胜利的原因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轻易?嘛轻易不轻易的,那简直是有如神助啊!堪称奇迹中的奇迹啊!
总体来说是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往死了作,硬生生的把个大好局面给作没了,把自己个作到了坑里边。
就问你尴尬不?
好,今天咱就把这事给大家伙唠叨唠叨。
开头的一些个事
话说作为太子的朱标一死,那么朱元璋的儿子有一个算一个,不是没动那皇位的心思。
只不过面对朱元璋这庞然大物,他瞪你一眼,这帮儿子都得哆嗦一会,您就算是有点啥小心思,这都得收起来,别人没参你,老朱就先伸出手巴掌揍你了。
于是在朱元璋力排众议之下,皇位越过儿子辈,直接就落到了孙子辈朱允炆的头上,嫡子嫡孙吗?打这起老朱就想给大明王朝皇位的传承定下一个基本的调调。
那么朱元璋一死,朱允炆顺理成章的就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这就是到现在都没个下落的建文帝。
咋说呢?建文帝朱允炆,本来资历就浅,再加上朱元璋给他留下一堆的叔叔们,蹲在地方上有那么虎视眈眈的意思。
其实这个时候的朱允炆还是比较安全的,他是大义上的皇帝,全天下都认他这个主,你别乱吵吵,至少三五年的稳定还是没啥大问题的。
朱允炆如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利用这三五年的时间,把自己个巩固巩固?拔高一下自己的声望?找一找有没有可堪大用的将才啥的!
他倒好一上任,这就开始琢磨着削藩的事。
是!喜欢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这藩王打出现在历史上,这就是不安定的因素,你不祸祸他,他在你变弱的时候,那是绝对是想着法的祸祸你朝堂,弄个天下大乱这都是常有的事。
所以削藩是必然的,可削藩这事是个大事,你必须得徐徐图之,毕竟一个弄不好这就得刀兵相向,你得不偿失啊!
老古人那都说透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你如果能够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天下你都可以横着走。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当年康熙削平西王吴三桂的时候,不也挺急切的吗?”
你快拉倒吧!这局势和局势就不一样。康熙那会他是已经被逼到了绝路上了,清朝天下赋税的一半这都得去供养吴三桂这一小撮人,而且吴三桂自己挑选的官居然都能挤掉清朝自己选出来的官,美其名曰西选。
您回过头来在瞅瞅,清朝那会他内部也不好,八旗兵早烂了,能打的就剩下明朝投降过来的绿营兵。
他要在不下手,双方实力对比会越拉越大,时间他老人家就不在康熙这边。
这就是为嘛最开始的时候吴三桂能够势如破竹呢?但吴三桂这人反复无常,清朝的天下一大半就是他们这帮人打下来的,不得人心,所以康熙才会大胆的弄他。
但朱允炆可不一样,天下大定,权利是在他的手上,他占着大义,所以天平是在他这里,而且他还年轻,徐徐图之还是可行的。
可朱允炆在1398年六月底登基做了皇帝,七月份就开始着手削藩,一口气就先把朱棣的同母兄弟朱橚给削成了庶人,调到了云南这嘎达喝西北风去了。
您瞅瞅,这何值是急切啊!咱说个个击破这才是最好的办法,这么一弄,所有的藩王势必要抱团,这一家伙就成了对立面了,不打起来这都不可能了。
咋说呢?其实在朱允炆和朱棣之间掰手腕的时候,朱允炆有好多次能够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掐死朱棣的机会,而朱允炆愣是让这样的机会溜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机会
首先第一次,按照规矩,新皇帝登基,盘踞在各地的藩王,这都得进京瞅瞅新皇帝。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朱棣不会来京的,结果人家就是来了,不仅来了,还特别的嚣张。
按照史书上的说法:“行皇道入,登陛不拜”
就这把朝堂所有大佬都激怒了,纷纷上折子,要办了朱棣。
咋说呢?这不就是瞌睡来了个大枕头,周公还贴心的整了个大美女伺候着,你还等啥,抓起来不就完事了吗?毕竟你都削藩这都削成明面上的事,你还等啥?
“打住!俺觉得朱棣毕竟是俺的亲叔叔吗?不能这样啊!”结果朱允炆来了非常有魄力的力排众议,不仅好吃好喝好招待,而且妥妥的把朱棣又给送了回去。
讨打,这绝对是没事讨打的节奏。
像这样的借口,在以后的日子里,朱允炆又为朱棣开脱了好几次,深深的把自己个开脱成了孤家寡人,一把火把自己个给烧了,而且烧的透透的。
那么这是三月份的事,朱棣回去了,到了五月份,这就到了朱元璋的忌日,按照以往的惯例,这日子朱棣还得来。
朱棣掐着手指头算了算,第一次他运气爆棚,摸透了自己这大侄子的爱好,可这第二次,估计就悬了,去了还真有可能回不来了,毕竟这都过去俩月了,大侄子应该回过味来了。
所以这一次,他就把自己三儿子个派了出来,得,这回朱允炆得了上回的教训,把这三孩子给掐把住了。这么干其实也好,这三个人里边,一个,日后在靖难之役当中多次救朱棣与危难之中,另一个就是朱棣之后的皇帝,都是朱棣的左右手啊,您把他们掐吧住了,之后的靖难之役从地狱级就能成功的降到困难级。
但这个时候,冒出了一个叫黄子澄书生,说什么这么干会打草惊蛇。
哎呦!俺了个去!建文帝削藩这都削出了火气,就差在脸上刻上削藩俩字喽!您还搁这掩耳盗铃?这太不靠谱了!
就这事,连徐辉祖都出来说,这三娃最好抓起来,不然你要后悔的。徐辉祖那是这三娃的亲舅舅,那绝对是知根知底的,他都这么说了,你抓起来就完事了。
朱允炆琢磨了半宿,最后还是把这三人给放了回去。
你就作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您还真当回事了。
这中间还发生了很多事,咱不提也罢。
那么后来靖难之役开始了,咱说这都真刀真枪的干上了,没得说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局,这都不能留后手的。
结果你都想不到朱允炆给出征的将士打了这么一枚预防针:“朱棣毕竟是俺的亲叔叔,俺是不能背上杀害亲叔叔的罪责的!”
得咧!这没啥好说的,本来是一场双方的生死局,这一句话就给定了性,朱允炆亲手给朱棣挂上了一枚免死金牌,不应该是免伤金牌。
就这句话相当于给朱棣开了挂了,靖难之役这打了多少次,朱棣被火枪,弓箭围困了多少次,这大将死了多少个,唯独这朱棣啥事没有,跑出来之后还能大跳,你说气人不?
而朱允炆还不知道咋回事呢?在军事上的指挥错误咱就不说了。
到了最后,朱允炆身边的太监都开始出卖他了,当年靖难之役朱棣都开始绝望了,但收到这帮子太监的信说,南京这嘎达空虚,速来!
结果大家伙也都看到了。您就说说吧,朱允炆都把自己逼成了啥样了,能够横行全国的军队,因为给了朱棣无限复活的机会,把都城的兵力都给打空了,也没谁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朱允炆的失败是必然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