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高俅是怎么死的?
众所周知,在《水浒传》中,高俅、蔡京、童贯是徽宗时期的三大奸臣,他们任人唯亲,把持朝纲,祸害忠良,最终葬送了北宋的大好河山,但历史上的高俅是做了许多的坏事,但也谈不上什么大奸臣。
高俅是河南开封人,虽说在历史上他是个反面角色,但他可是个能文能武非常有本事的人,不仅会舞刀弄枪,更是能够写诗作词,还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字体,就凭这一点他深得当时的大词人苏轼的青睐,将他收为自己的书吏。
不久,苏轼就觉得高俅非常的不得了,跟在自己的身边实在是太可惜了,于是就向他人举荐高俅,希望能给他谋一个更合适的官职,苏轼找到了还是端王的赵佶(徽宗)的姐夫(也有说姑父)王晋卿,后来被端王赵佶看到,这与同样喜好书画的赵佶兴趣相投,自己很是高兴,就将高俅收归自己的麾下。
自己继位后,更加看重高俅,为了日后能重用提拔他,就把高俅下放到军队中去进行锻炼,以积累更多的政治经验,高俅文武双全,非常善于打仗,来到军队中自然是如鱼得水,他不负徽宗的厚望,不仅将军队带的非常好,还立下了许多大功,徽宗很是满意,自然是给他加官进爵。
徽宗接连破格高俅晋升了许多官职,什么朝廷的京营殿帅,检校太尉,开封仪同三司等等,甚至还在军队里担任了禁军首领的职位,长期负责军队的训练工作,还时常的带兵打仗,可以说高俅是当时朝廷内最受重用的官员。
高俅是个非常懂得知恩图报的人,他非常感激他的恩人苏轼,如果当初没有苏轼的赏识和推荐,高俅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每当苏轼的子弟来到都城,高俅都要盛情款待,并给予他们很好的照顾。
当然了,高俅位高权重,也干了不少的坏事,为了讨好徽宗,在军队训练中营私舞弊,玩了不少的花架子,还动用军队的地皮建私宅,将禁军变成私人护卫,不管训练,以至于禁军纪律松弛,军政不修,成为“人不知兵,无一可用”的无用摆设,最后当国家危急,面临虎狼之师金军的进攻,开封城内几十万的禁军很快瓦解,高俅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公元1126年,在金兵攻击汴京(开封)的时候,宋徽宗急急忙忙的传位给儿子赵桓,自己带着一些官员和随从出逃,在逃亡的途中,童贯让高俅镇守泗州,但高俅并没有镇守泗州,而是回到了情况非常险峻的汴京。
后来,宋钦宗以战时出逃的罪名要追责跟随宋徽宗逃亡的官员,连同童贯在内的所有官员都被处死了,只有高俅幸免于难。
当时许多大臣提出要将高俅法办,明正典刑,但李纲认为欠稳妥,为防蔡京等人挟持徽宗政变,于是他代表钦宗劝徽宗等人返京,高俅由此逃过一劫,被罢免了所有的官职,但没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落了个善终。
正史中对于高俅的记载并不多,他出身于落魄人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徽宗的赏识,从而位极人臣,实现了人生的逆袭,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有实力,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在小说《水浒传》中,高俅被作者施耐庵塑造成为一个出身于市井无赖的大奸臣。他公报私仇,逼走禁军教头王进;他心狠手辣,陷害林冲私闯白虎堂,害得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发配沧州。高俅又设计毒死宋江,真可谓恶贯满盈。
高俅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那么真实的高俅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结局又如何呢?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高俅并不像施耐庵所写的那样,出身于泼皮无赖。相反,高俅小有文采,书法也还不错,还会点刀法剑术,文武方面都还有点功底。否则的话,大文豪苏轼也不会看上他,将他招为自己的小吏。
根据南宋学者王明清所著的《挥麈录》的记载,在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高滔滔死后,支持变法的哲宗亲政,反对变法的苏轼被外放为定州知州。
苏轼自知新党重新上台,自己前途未卜。因此,他在离京之际,将自己的小吏高俅托付给自己的同僚。
由此可见,苏轼对高俅还是很欣赏的。
苏轼先是把高俅举荐给翰林学士曾布。曾布是曾巩的弟弟,与苏轼有私交。但因为曾布府上幕僚已多,就没有接纳高俅。
此后,苏轼又把高俅推荐给了王晋卿。
王晋卿即驸马王诜,王晋卿夫人即宋英宗赵曙的女儿蜀国大长公主。
王晋卿与苏轼交情深厚,元丰年间,王晋卿还曾受苏轼牵连而贬官。
王晋卿收留了高俅。一次偶然的机会,高俅结识了端王赵佶。
王晋卿与端王赵佶(即后来的徽宗)交情不错。有次端王赵佶上朝忘记带篦子,用了王晋卿的篦子后非常喜欢。王晋卿因此差派高俅将同样的一把篦子送到端王府。
当时端王赵佶正在游玩蹴鞠。这踢蹴鞠可是高俅的强项。高俅技艺高超,端王赵佶喜欢得不得了。因此,就把高俅留在了端王府。
元符三年(1100年),二十五岁的哲宗赵煦病逝。因哲宗身后无子,在向太后的支持下,哲宗的十一弟端王赵佶即皇帝位,是为宋徽宗。
赵佶即位后,即对玩伴高俅大加栽培。因为高俅没有什么军功,徽宗就把他安排到边将刘仲武身边。
刘仲武的部队分别在崇宁三年平定赵怀德、大观二年招降羌王子臧征仆哥,高俅也跟着分了一杯羹,也算荣立了战功。因此,有了提拔的资本,很快升职为横班次高职位客省使。不久又升为步军副都指挥使,最终在政和七年,被徽宗任命为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
而曾经对高俅大加关照的刘仲武,在后来的战事中惨败,但因为有朝中的高俅庇护,他的仕途并未受丝毫影响。刘仲武死后,他的儿子刘錡又被高俅极力举荐为大将。
高俅身为太尉,却投徽宗所好,在军队训练上大搞花架子,视军训如游戏,只为博徽宗一笑。因此造成了军队军纪松驰、无一兵可用的局面。金军逼近时,宋军一触即溃,高俅是难逃干系的。
靖康元年,金军渡河逼近京城,徽宗仓皇南逃至泗州。之后,童贯与高俅领兵前往护驾。
但由于争宠与邀功,童贯与高俅发生矛盾。童贯等人继续随徽宗南逃,而高俅却被留在了泗州,后来又回到了开封。
不过,这次高俅虽然落败童贯,却也因祸得福。钦宗后来将随徽宗南逃的童贯等人处死,而高俅因为被童贯等人排挤,而逃过一劫。
1126年,高俅病逝于开封,得以善终。
高俅作为军事高官,尸位素餐,战备松驰,对宋军的惨败肯定负有责任。但至于《水浒传》中所描述的如逼走王进、逼死林冲之妻、陷害林冲、害死梁山众好汉等斑斑劣迹,确属子虚乌有,冤枉了高俅。
另外,据《挥麈录》记载,在徽宗年间,对苏轼一直大加打压,其文集都被数度封禁,昔日同僚都对苏轼子弟避之不及。而当时的高俅位高权重,却始终没有忘记苏轼的知遇之恩,对苏轼后人都非常厚待。
如此看来,真实的高俅并非如施耐庵笔下那样十恶不赦,至少他还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
高俅没有其他的本事,唯一的本事就是踢得一脚好球,按说是一个纨绔子弟,但是就是这点技艺确“弯刀碰到瓢切菜”,独独碰到一个爱玩的宋徽宗赵佶败江山的皇帝也喜踢球,北宋时期叫做蹴鞠,也就是原始足球。而高俅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技艺,被宋徽宗看中而受到重用。
而高俅凭借宋徽宗宠爱,官至太尉,虽然他没有战功,但他“恃宠而骄,侵夺军营,扩大他的豪宅,并且还占用禁军为其家庭劳役”,至使禁军“纪律荒废”,军政松懈,因此,当金兵攻进国都之时,北宋最据实力的禁军一哄而散。导致金兵大举进攻之时,高俅、童贯、蔡攸等军政首脑,带头南逃,导致宋徽宗赵佶和他儿子宋钦宗赵桓被金国虏到北方去了,而且宫庭近万名官员后妃同时被驱赶北上,沿途死伤无数,惨不忍睹。这些都是与高俅这个纨绔子弟分不开的,当然负主要责任的是玩物丧志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儿子宋钦宗赵桓二帝。最后被金国百般侮辱虐待,吃尽苦头,而且他们的妻女及后宫嫔妃也随之受到无尽的伤害。
高俅后来也练得一手好字,也练出了诗词歌赋的功底,也会使枪弄棒,有些武功技巧。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皇帝宋徽宗百般讨好,摸清宋徽宗的个人喜好,投其所好。取得了宋徽宗的喜欢,让他管理禁军(这开始是宋朝的精锐力量),后来在他的管理下,老虎变成了病猫。他只会搞花架子逗赵佶开心,最后在金兵面前不堪一击。
靖康之耻,京城被金兵攻破,高俅这个身为总军政的大总管确无法应对,率先南逃,导致北宋国破二帝被虏北去,他是最大的误国奸臣。
大奸臣高俅死于靖康元年(1126年),受到皇帝和大臣们的吊丧。高俅不但寿终正寝,而且他的三个儿子也沾了光,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高尧康,一个叫高尧辅。高俅参考蔡京提拔儿子的办法,先把大儿子高尧康由遥郡转为正职,二儿子高尧辅由观察使提拔为承宣使,三儿子高柄也被封为昌国公。这样的误国误民的大权臣还得到善终,真是历史的遗憾。